Source:: [SuttaCentral.net](https://suttacentral.net/sn42.1/en/sujato?layout=sidebyside&script=latin), Translated by ChatGPT 相应部 42.1 | SN42.1 1\. 首领品 ## 《暴躁经》 在舍卫城。 当时,有一位名叫“暴躁”的首领前往佛陀处,顶礼后在一旁坐下。坐定后,对佛陀说: “世尊,什么因、什么缘,使得这里有人被称为‘**暴躁、凶狠**’?又,世尊,什么因、什么缘,使得这里有人被称为‘**温和、有礼**’呢?” “首领,这里有一类人, - **尚未舍弃贪**。因为贪未断,他会被他人激怒,被人激怒时便显露出怒意。因此他被称为暴躁。 - **尚未舍弃瞋**。因为瞋未断,他会被他人激怒,被人激怒时便显露出怒意。因此他被称为暴躁。 - **尚未舍弃痴**。因为痴未断,他会被他人激怒,被人激怒时便显露出怒意。因此他被称为暴躁。 首领,这就是使得这里有人被称为暴躁的因与缘。 再者,首领,这里有一类人, - **已经舍弃贪**。因为贪已断,他不被他人所激怒,即使被人激怒,也不显露怒意。因此他被称为温和。 - **已经舍弃瞋**。因为瞋已断,他不被他人所激怒,即使被人激怒,也不显露怒意。因此他被称为温和。 - **已经舍弃痴**。因为痴已断,他不被他人所激怒,即使被人激怒,也不显露怒意。因此他被称为温和。 首领,这就是使得这里有人被称为温和的因与缘。” 佛陀说完后,那位名叫“凶暴”的首领对世尊说:“善哉,世尊!善哉!如同扶起倾覆之物,如同揭示被隐藏之物,如同指引迷途者走向正道,或在黑暗中点灯,使有眼者得见,世尊以多种方式阐明了法义。我今归依佛、法与比丘僧。从今日起,愿世尊记我为尽此一生已归依的在家弟子。” ## **(附加)关于“因”和“缘”的思考** 在这段经文中,“贪、嗔、痴”是内在的因,而他人的刺激、外界的挑衅与触发只是缘。 若仅有内在的贪嗔痴而没有外缘触动,怒相未必显现;若仅有外缘激怒,但内心已无贪嗔痴,怒相也不会生起。 而只有当内在之因与外在之缘同时具足,愤怒才会现行,由此被称为“暴躁”;反之,因已断除,即使遭遇外缘,也不被触发,便显“温和”。 ## 日常的例子 可以。下面用日常情境来“对照”展示:当贪/瞋/痴未舍弃时,遇到外缘容易爆怒;而当内因已减弱或断除,即使同样外缘出现,也能温和应对。每个例子都标出“因”(内在倾向)与“缘”(外界触发)。 一、关于“贪”的例子 - 场景:同事升职 - 未舍弃贪 - 因:强烈的名利心、比较心。 - 缘:听说同级同事升职加薪。 - 现行:心里不甘,口出冷嘲热讽,散布对方的负面八卦,会议上处处顶撞。 - 已减弱/舍弃贪 - 因:对名利看的淡,知足感与团队观。 - 缘:同样听到同事升职。 - 现行:真诚恭喜,借机审视自己可提升之处,平静规划学习计划,不以情绪对人。 - 场景:网购抢限量 - 未舍弃贪 - 因:占有欲、错失恐惧(FOMO)。 - 缘:限时抢购失败。 - 现行:在客服群里破口大骂,差评、辱骂商家。 - 已减弱/舍弃贪 - 因:对“需要/想要”的分辨力。 - 缘:同样抢购失败。 - 现行:一笑置之,改买替代品或干脆不买。 二、关于“瞋”的例子 - 场景:开车被加塞 - 未舍弃瞋 - 因:易怒、报复心。 - 缘:前车突然加塞、按喇叭。 - 现行:追车、别车、爆粗,整日心绪不宁。 - 已减弱/舍弃瞋 - 因:对情绪的觉察与不报复的信念。 - 缘:同样被加塞。 - 现行:深呼吸、减速让行,用“他也许有急事”的善意解释,不让怒气支配行为。 - 场景:家人顶嘴 - 未舍弃瞋 - 因:控制欲、我执被碰触。 - 缘:青少年孩子顶嘴、质疑你的决定。 - 现行:提高音量、翻旧账、惩罚性冷暴力。 - 已减弱/舍弃瞋 - 因:把沟通当合作而非胜负。 - 缘:同样被顶嘴。 - 现行:先停三秒,复述对方观点确认,再约定时间理性讨论,问题被拆解而非激化。 三、关于“痴”的例子(看不清因果与全貌) - 场景:项目延期 - 未舍弃痴 - 因:不明白复杂因果,把单一事件做绝对归因。 - 缘:项目因多方协作失误延期。 - 现行:一口咬定是某个人“故意拖延”,公开指责,团队关系破裂。 - 已减弱/舍弃痴 - 因:因果观与系统思维。 - 缘:同样延期。 - 现行:绘出流程找瓶颈,区分可控/不可控因素,制定预防清单,而不是迁怒个人。 - 场景:网络言论 - 未舍弃痴 - 因:轻信、确认偏误。 - 缘:看到耸动标题的短视频。 - 现行:立刻转发、辱骂“反方”,引战。 - 已减弱/舍弃痴 - 因:求证习惯与概率思维。 - 缘:同样的视频。 - 现行:查来源、看数据与反证,若不确定则不转发或附“未证实”说明。 四、因与缘的配对提示 - 同一外缘,不同内因:外面同样“刺”(加塞、顶嘴、延期),若心中贪/瞋/痴强,怒相易现;若已弱化,情绪不起或起而不随。 - 同一内因,不同外缘:心里有火(未舍弃瞋),即使小小摩擦也易点燃;若当日顺利,火不被点到,表面看似“温和”,其实因未除,换个触发仍会爆。 五、微练习(让例子可操作) - 贪:购物或升职场景下,自问“这是需要还是想要?没有它,最坏会怎样?”写下替代方案。 - 瞋:遇到挑衅先做三步:停、呼吸、标注情绪(“我在生气”),再选择回应而非反应。 - 痴:在下判断前补两句:“有哪些证据支持?”“有哪些证据反对?”若无法回答,先缓。 这些例子意在说明:暴躁与温和,关键在内因是否具足;外缘只是触发器。通过练习弱化内因,同样的世界会变得“惹不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