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支部 11.2 意愿应作经》| [[AN11.2 Cetanākaraṇīyasutta]]
**《增支部 11.2》**
**依缘而生**
**《意愿应作经》**
“比丘们,具足戒行的有德之人(**sīlavā puggalo**),不必发愿:
‘愿我没有悔恨!(**avippaṭisāra**)’
因为有德之人本来就没有悔恨,这是自然的因果。
当你没有悔恨时,不必发愿:
‘愿我心生喜悦!(**pāmojja**)’
因为没有悔恨时,喜悦自然生起。
当你心生喜悦时,不必发愿:
‘愿我生起喜(**pīti**,即法喜)!’
因为喜悦时,喜自然生起。
当你的心充满喜时,不必发愿:
‘愿我的身安静(**passaddhi**,即寂静)!’
因为当心充满喜时,身自然安静。
当你的身安静时,不必发愿:
‘愿我感受乐(**sukha**)!’
因为身安静时,自然会感受乐。
当你感受乐时,不必发愿:
‘愿我的心入定(**samādhi**,即奢摩他)!’
因为感受乐时,心自然入定。
当你的心入定时,不必发愿:
‘愿我真正地知与见(**yathābhūta-ñāṇadassana**)!’
因为心入定时,自然会如实知见。
当你如实知见时,不必发愿:
‘愿我生起厌离(**nibbidā**)!’
因为如实知见时,自然会生起厌离。
当你厌离时,不必发愿:
‘愿我生起无欲(**virāga**,即离贪、离爱)!’
因为厌离时,自然会生起无欲。
当你无欲时,不必发愿:
‘愿我证得解脱的智与见(**vimutti-ñāṇadassana**)!’
因为无欲时,自然会证得解脱的智与见。
所以,比丘们,解脱的智与见,是无欲的目的与利益;
无欲,是厌离的目的与利益;
厌离,是如实知见的目的与利益;
如实知见,是入定的目的与利益;
入定,是乐的目的与利益;
乐,是寂静的目的与利益;
寂静,是喜的目的与利益;
喜,是喜悦的目的与利益;
喜悦,是无悔的目的与利益;
无悔,是善戒的目的与利益。
因此,比丘们,诸善法相依相生,层层充满,
如同从此岸到达彼岸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