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部》第8经《灭除经》(**MN 8 Sallekha Sutta**)中一部分英文内容的 **完整中文翻译**,并尽可能准确还原佛陀的教导精神。🙏 --- ## **《中部第8经 | 灭除经》节选:如何放下自我** ## 1. 关于自我灭除的开示 现在,钵达 Cunda 啊,你应当以以下种种方式来修习“**自我灭除**”(**sallekha**,意指削减烦恼、灭除我慢): 1. **「他人将会残忍,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残忍。」** 2. **「他人将会杀害有情,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杀害有情。」** 3. **「他人将会偷盗,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偷盗。」** 4. **「他人将会邪淫,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邪淫。」** 5. **「他人将会妄语,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妄语。」** 6. **「他人将会两舌挑拨,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两舌挑拨。」** 7. **「他人将会恶口伤人,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恶口伤人。」** 8. **「他人将会妄说无义语,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妄说无义语。」** 9. **「他人将会贪婪,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贪婪。」** 10. **「他人将会心怀瞋恚,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心怀瞋恚。」** <br> 11. **「他人将会持有邪见,然而我们这里将会持有正见(**sammā-diṭṭhi**)。」** 12. **「他人将会有邪思惟,然而我们这里将会有正思惟(**sammā-saṅkappa**)。」** 13. **「他人将会说邪语,然而我们这里将会说正语(**sammā-vācā**)。」** 14. **「他人将会行邪业,然而我们这里将会行正业(**sammā-kammanta**)。」** 15. **「他人将会以邪命为生,然而我们这里将会以正命为生(**sammā-ājīva**)。」** 16. **「他人将会以邪精进修行,然而我们这里将会以正精进(**sammā-vāyāma**)修行。」** 17. **「他人将会以邪念住,然而我们这里将会以正念(**sammā-sati**)住于觉知。」** 18. **「他人将会以邪定入定,然而我们这里将会以正定(**sammā-samādhi**)入定。」** 19. **「他人将会有错误的知见,然而我们这里将会有正知(**sammā-ñāṇa**)。」** 20. **「他人将会有错误的解脱,然而我们这里将会有正解脱(**sammā-vimutti**)。」** <br> 21. **「他人将会被昏沉与睡眠所压倒,然而我们这里将会远离昏沉与睡眠(**thīna-middha**)。」** 22. **「他人将会浮躁不安,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浮躁不安(**uddhacca-kukkucca**)。」** 23. **「他人将会怀疑,然而我们这里将已超越怀疑(**vicikicchā**)。」** 24. **「他人将会易怒,然而我们这里将会无瞋无怒。」** 25. **「他人将会恶毒,然而我们这里将会心地柔和无毒。」** 26. **「他人将会行为粗鲁冒犯,然而我们这里将会不伤害、不冒犯。」** 27. **「他人将会轻视他人,然而我们这里将会无轻蔑之心。」** 28. **「他人将会嫉妒他人,然而我们这里将会无嫉妒之心。」** 29. **「他人将会悭吝吝啬,然而我们这里将会无吝啬、具足布施心。」** 30. **「他人将会心术不正、行为诡诈,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心术不正。」** 31. **「他人将会虚伪欺骗,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虚伪欺骗。」** <br> 12. **「他人将会傲慢自大,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傲慢自大。」** 13. **「他人将会高举自己,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高举自己。」** 14. **「他人将会难以规劝,然而我们这里将会乐于受教。」** 15. **「他人将会亲近恶友,然而我们这里将会亲近善友(**kalyāṇa-mitta**)。」** 16. **「他人将会放逸懈怠,然而我们这里将会精进不懈(**appamāda**)。」** 17. **「他人将会缺乏信心,然而我们这里将会具足信心(**saddhā**)。」** 18. **「他人将会无惭无愧,然而我们这里将会具足惭愧之心(**hiri-ottappa**)。」** 19. **「他人将会愚昧无知,然而我们这里将会具足智慧(**paññā**)。」** 20. **「他人将会懒惰,然而我们这里将会勇猛精进。」** 21. **「他人将会缺乏正念,然而我们这里将会正念现前。」** 22. **「他人将会愚痴无慧,然而我们这里将会具足圆满智慧。」** 23. **「他人将会执着于自己的见解,紧抓不放,不愿放下,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执着于自己的见解,不紧抓、不执取,而是容易放下。」** ## 2. 起念 钵达(Cunda),我说,哪怕只是对善法生起这样的念头,也非常有帮助;更何况在身与语上随顺而行。因此,你应当生起如下诸念: “他人将会残忍,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残忍。” “他人将会杀害众生,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杀害众生。” ……(重复上面内容)…… “他人将会执着于自己的见解,紧抓不放,不肯舍离;然而我们这里将不会执着于自己的见解,不紧抓不执取,而是容易放下。” ## 3. 绕过 钵达,譬如有一条道路很崎岖粗糙,另有一条平顺之路可以绕行;又譬如有一个渡口很险恶粗糙,另有一个平缓之渡可以绕行。同样地,残忍之人以不残忍而绕过它;杀生之人以不杀生而绕过它。……(重复上面内容)…… 执着于自己见解、紧抓不放、不肯舍离之人,以不执着于自己的见解,不紧抓而易于放下而绕过它。 ## 4. 上升 钵达,一切不善法导向下堕,而一切善法导向上升。同样地,残忍之人以不残忍而被引向上升;杀生之人以不杀生而被引向上升。……(重复上面内容)…… 执着于自己见解、紧抓不放、不肯舍离之人,以不执着于自己的见解,不紧抓而易于放下而被引向上升。 ## 5. 灭除 若你自己正陷在淤泥中,钵达,要把另一个也陷在淤泥中的人拉出来,这是全然不可能的。但是,若你自己并不陷在淤泥中,要把另一个陷在淤泥中的人拉出来,这是完全可能的。若你自己未被调伏、未被训练、未被息灭,要帮助他人被调伏、被训练、被息灭,这是全然不可能的。但是,若你自己已被调伏、被训练、被息灭,要帮助他人被调伏、被训练、被息灭,这是完全可能的。 同样地,残忍之人以不残忍而将其灭除;杀生之人以不杀生而将其灭除。……(重复上面内容)…… 执着于自己见解、紧抓不放、不肯舍离之人,以不执着于自己的见解,不紧抓而易于放下而将其灭除。 因此,钵达,我已以五种方式作了开示:以自我灭除、以起念、以绕过、以上升、以及灭除。出于悲悯,我已完成一个欲求弟子安乐之师应当做的事。这些是树根处,这些是空寂的屋舍。钵达,你应修习禅定(Jhāna)!莫放逸!莫致后悔!此是我的教诫。” 佛陀如是说。尊者大纯陀(Mahācunda)闻已欢喜,随喜赞同佛陀所说。 --- ## 总结 这段经文反复使用“**他人会…,然而我们不这样**”的结构,教导如何**通过修习相反之道来灭除烦恼(sallekha)**。佛陀强调,不应以“别人如何做”为借口,而应在自己的修行中坚定地保持正道、正行、正念。通过一一对治烦恼与不善心行,我们才能逐渐削减我慢、我执,走向解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