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部75经《玛甘底耶经》([[MN75 Māgaṇḍiyasutta]])
_原文链接:_ [suttacentral.net](https://suttacentral.net/mn75/en/sujato?lang=en&layout=sidebyside_)
_(来自ChatGPT翻译🙏)_
## 正文
### 来自玛甘底耶的指责
如是我闻:一时,佛陀住在俱卢国,靠近一个名为迦摩萨达摩的城镇,居住在婆罗门婆罗多伐迦族的火舍中,睡在草席上。
那时,佛陀在清晨穿好衣服,拿着钵和衣进入迦摩萨达摩乞食。他在迦摩萨达摩城中乞食。饭后,他回到火舍,进入了一片森林静修。他深入森林后,坐在一棵树下禅坐。
这时,游行者玛甘底耶在散步时来到了那座火舍。他看见铺在那里的草席,便问婆罗门婆罗多伐迦族的人:“婆罗多伐迦先生,这个草席是为谁铺的?看起来像是一个修行者的床。”
“有一位沙门乔答摩,是释迦族人,从释迦族家族出家。他有这样美好的名声:‘那位世尊是完美的、全觉的佛陀,圆满于知识和行为,圣者,世间的知者,至尊的导师,为愿意修行者的导师,天人师,觉者,福德具足者。’这个床铺是为那位乔答摩先生而铺的。”
“嗯,这真是可悲的景象,婆罗多伐迦先生,确实非常可悲,看到乔答摩先生的床铺,那个杀婴者!”
“玛甘底耶,你要注意你的言辞,小心说话。许多精明的贵族、婆罗门、居士和沙门都对乔答摩先生心生敬意。他们在高贵的法则和巧妙的教导中受到了他的指导。”
“即使我见到乔答摩先生本人,婆罗多伐迦先生,我也会当面对他说:‘这位沙门乔答摩是一个杀婴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是我在睡梦中想到的。”
“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会告诉沙门乔答摩你说的这些话。”
“别担心,婆罗多伐迦先生。你可以将我所说的准确告诉他。”
佛陀用净化了的超人天耳听到了婆罗门婆罗多伐迦族人与游行者玛甘底耶之间的对话。于是,他结束了静修,走到婆罗门的火舍,坐在草席上。随后,婆罗门婆罗多伐迦族人前往佛陀处,与他交换了问候。当问候和礼貌的对话结束后,他坐到一旁。佛陀对他说:“婆罗多伐迦,你是否与游行者玛甘底耶讨论过这个草席的事情?”
当他说这话时,婆罗门惊讶且敬畏地对佛陀说:“我本想向乔答摩先生提到这件事,但您先提出来了。”
但是,佛陀与婆罗门的对话没有继续。随后,游行者玛甘底耶在散步时来到了那座火舍。他走到佛陀面前,与他交换了问候。当问候和礼貌的对话结束后,他坐到一旁,佛陀对他说:
“玛甘底耶,眼睛喜欢颜色,它爱它们并享受它们。那已经被如来驯服、守护、保护和节制,他教导法以节制之。这是你称我为杀婴者的原因吗?”
“这正是我所指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是我在睡梦中想到的。”
“耳朵喜欢声音……鼻子喜欢气味……舌头喜欢味道……身体喜欢触感……心喜欢意象,它爱它们并享受它们。那已经被如来驯服、守护、保护和节制,他教导法以节制之。这是你称我为杀婴者的原因吗?”
“这正是我所指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是我在睡梦中想到的。”
### 佛陀解释为何欲乐不值得追求
“你怎么看,玛甘底耶?假设有人过去以眼睛所知的喜好、可欲、愉悦、感官愉悦和刺激的色彩自娱。后来,他真正理解了这些色彩的起源、终结、满足、缺陷和解脱,并放弃了对色彩的渴望,驱除了对色彩的激情,他内心宁静,无忧无虑。玛甘底耶,你对此有何看法?”
“无话可说,乔答摩先生。”
“你怎么看,玛甘底耶?假设有人过去以耳所知的声音……鼻所知的气味……舌所知的味道……身所知的触感,自娱于可欲、愉悦、感官愉悦和刺激的接触之中。后来,他真正理解了这些接触的起源、终结、满足、缺陷和解脱,并放弃了对接触的渴望,驱除了对接触的激情,他内心宁静,无忧无虑。玛甘底耶,你对此有何看法?”
“无话可说,乔答摩先生。”
“好吧,当我还是一个在家人时,我也曾以眼所知的色彩……耳所知的声音……鼻所知的气味……舌所知的味道……身所知的触感,自娱于可欲、愉悦、感官愉悦和刺激的感官刺激之中。我有三所高脚屋——一所用于雨季,一所用于冬季,一所用于夏季。在四个月的雨季期间,我待在高脚屋里,没有下楼,乐手为我演奏,且没有一个是男性。后来,我真正理解了感官愉悦的起源、终结、满足、缺陷和解脱,并放弃了对感官愉悦的渴望,驱除了对感官愉悦的激情,我内心宁静,无忧无虑。我看到其他众生未能从感官愉悦中解脱,被感官愉悦的渴望吞噬,燃烧着对感官愉悦的激情,沉迷于感官愉悦之中。我不羡慕他们,也不希望享受那种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一种远离感官愉悦和不善品质的满足感,甚至与天界的快乐相等。享受那种满足感,我不羡慕那种低劣的状态,也不希望享受它。”
“假设过去、未来或现在,有一个富有的居士或居士的子女,他们拥有财富和地位,他们供养自己,以五种感官刺激来取乐。即:眼所知的色彩、耳所知的声音、鼻所知的气味、舌所知的味道、身所知的触感,这些都是喜爱的、可欲的、愉悦的、感官愉悦的、令人兴奋的。他们通过身、口、意的良好行为实践,当他们的身体崩坏、死亡之后,他们将会在一个好的地方,在三十三天神的伴随下重生。在那里,他们在“欢乐园”中自娱,有一群仙女陪伴他们,并享有五种天界的感官刺激。然后,他们看到一个居士或居士的子女,享受着人间的五种感官刺激。
你怎么看,玛甘底耶?这位在“欢乐园”中自娱的天神,带着一群仙女,享有五种天界的感官刺激,他会羡慕那个居士或居士的子女的五种人间感官刺激吗?或者他会重新回到人间享受这些感官愉悦吗?”
“不,乔答摩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天界的感官愉悦要优于人间的感官愉悦。”
“同样的,玛甘底耶,当我还在家时,我也曾用眼所见的色彩……耳所闻的声音……鼻所嗅的气味……舌所尝的味道……身所触的感受,这些喜爱的、可欲的、愉悦的、感官愉悦的、令人兴奋的刺激来取乐。后来,我真正理解了这些感官愉悦的起源、终结、满足、缺陷和解脱,并放弃了对感官愉悦的渴望,驱除了对感官愉悦的激情,我内心宁静,无忧无虑。我看到其他众生未能从感官愉悦中解脱,被感官愉悦的渴望吞噬,燃烧着对感官愉悦的激情,沉迷于感官愉悦之中。我不羡慕他们,也不希望享受那种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一种远离感官愉悦和不善品质的满足感,甚至与天界的快乐相等。享受那种满足感,我不羡慕那种低劣的状态,也不希望享受它。”
### 麻风病人的比喻
“假设有一个人患了麻风病,四肢上布满了疮和水泡。被虫子啃咬,用指甲抓挠伤口,他会在炽热的炭坑上烧灼自己的身体。他的朋友和同事、亲戚和家人会请来一位医生来治疗他。医生为他制药,使用这些药物,他被治愈了麻风病。他变得健康、快乐、自由自在,掌控自己,能够随意行动。然后,他看到另一个患有麻风病的人,四肢布满疮和水泡,被虫子啃咬,用指甲抓挠伤口,在炽热的炭坑上烧灼自己的身体。
你怎么看,玛甘底耶?那个人会羡慕另一个患有麻风病的人吗?会羡慕他那炽热的炭坑,或者羡慕他使用药物吗?”
“不,乔答摩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有在患病时才需要用药。当没有病时,就不需要用药。”
“同样的道理,玛甘底耶,当我还是在家人时,我也曾用眼所见的色彩……耳所闻的声音……鼻所嗅的气味……舌所尝的味道……身所触的感受,这些喜爱的、可欲的、愉悦的、感官愉悦的、令人兴奋的刺激来取乐。后来,我真正理解了这些感官愉悦的起源、终结、满足、缺陷和解脱,并放弃了对感官愉悦的渴望,驱除了对感官愉悦的激情,我内心宁静,无忧无虑。我看到其他众生未能从感官愉悦中解脱,被感官愉悦的渴望吞噬,燃烧着对感官愉悦的激情,沉迷于感官愉悦之中。我不羡慕他们,也不希望享受那种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一种远离感官愉悦和不善品质的满足感,甚至与天界的快乐相等。享受那种满足感,我不羡慕那种低劣的状态,也不希望享受它。”
“假设有一个人患了麻风病,四肢上布满了疮和水泡,被虫子啃咬,用指甲抓挠伤口,他们会在炽热的炭坑上烧灼自己的身体。他的朋友和同事、亲戚和家人会请来一位医生来治疗他。医生会为他配制药物,使用这些药物,他的麻风病得以痊愈。他变得健康、快乐、自由自在,掌控自己,能够随意行动。然后,两名强壮的男子抓住他的手臂,将他拖向炽热的炭坑。
你怎么看,玛甘底耶?那个人不会剧烈挣扎、扭动吗?”
“会的,乔答摩先生。为什么呢?因为那火真的很痛,触之灼热炙人。”
“你怎么看,玛甘底耶?现在那火真的很痛、灼热,还是以前也是如此?”
“那火现在很痛,以前也同样很痛。那个人患有麻风病,四肢上有疮和水泡,被虫子啃咬,用指甲抓挠伤口,他们的感官被损坏了。所以,即使火实际上是痛的,但他们却产生了错觉,认为那是愉快的。”
“同样的道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感官愉悦都是痛的,触之灼热炙人。这些未能从感官愉悦中解脱的众生,被感官愉悦的渴望所吞噬,燃烧着对感官愉悦的激情,他们的感官被损坏了。所以,即使感官愉悦实际上是痛的,他们却有一种扭曲的感觉,认为那是愉快的。”
“假设有一个人患有麻风病,四肢上布满了疮和水泡,被虫子啃咬,用指甲抓挠伤口,他们在炽热的炭坑上烧灼自己的身体。他们越是抓挠伤口,烧灼自己的身体,他们的伤口就越发恶化,变得更臭、更脏、更感染。但是,他们仍然从伤口的瘙痒中得到一种程度的愉悦和满足。同样,我看到其他未从感官愉悦中解脱的众生,被感官愉悦的渴望所吞噬,燃烧着对感官愉悦的激情,沉迷于感官愉悦之中。他们越是沉迷于感官愉悦,他们对感官愉悦的渴望就越强烈,他们越是燃烧着对感官愉悦的激情。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从五种感官刺激中获得某种愉悦和满足。”
“你怎么看,玛甘底耶?你是否见过或者听说过过去、未来或现在有国王或王室大臣,他们自娱于五种感官刺激,而没有放弃对感官愉悦的渴望,驱除对感官愉悦的激情,却生活在无忧无虑、内心平静之中?”
“没有,乔答摩先生。”
“很好,玛甘底耶。我也没有。相反,所有过去、未来或现在的出家人或婆罗门们,他们之所以能够无忧无虑、内心平静地生活,都是因为他们真正理解了感官愉悦的起源、终结、满足、缺陷和解脱,并放弃了对感官愉悦的渴望,驱除了对感官愉悦的激情。”
### 佛陀的感慨
这时,佛陀表达了由衷的感慨:
“无病是最大的福报;
涅槃是最大的快乐。
在诸道中,八圣道是最殊胜的;
它是安全的,引向不死。”
当佛陀说完这些话时,玛甘底耶对佛陀说:“不可思议啊,乔答摩先生,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乔答摩先生说得如此之好!‘无病是最大的福报;涅槃是最大的快乐。’我也曾听说过去的游行者们,他们的导师们也曾说:‘无病是最大的福报;涅槃是最大的快乐。’这和乔答摩先生所说的一致。”
“但是,玛甘底耶,当你听到过去的游行者们这样说时,那无病究竟是什么?而那涅槃又是什么呢?”当他这样说时,玛甘底耶用手抚摸着自己的四肢说道:
“这就是无病,乔答摩先生,这就是涅槃!因为我现在健康快乐,没有任何痛苦。”
“玛甘底耶,假设有一个人从出生起就是盲人。他看不见任何明暗的景象,或者蓝色、黄色、红色或品红色。他看不到平坦和崎岖的地面,看不到星星、月亮和太阳。他可能听到一个有视力的人说:‘白布真漂亮,它美丽、无瑕、干净。’他就会去寻找白布。可是,有人用一块脏的、污秽的布欺骗他,说:‘先生,这是一块白布,它美丽、无瑕、干净。’他会拿到这块布,并穿上它,表达他的喜悦:‘白布真漂亮,它美丽、无瑕、干净。’
你怎么看,玛甘底耶?那个从出生起就盲的人是出于了解和看见而这样做的吗?还是基于对有视力之人的信任?”
“他不是因为了解和看见而这样做的,而是因为相信那个有视力的人。”
“同样的道理,其他宗教的游行者们也是盲目无明的。不知无病之义,不见涅槃之实,却依然背诵这句偈:‘无病是最大的福报;涅槃是最大的快乐。’因为这句偈是过去的正觉者、全知佛陀所宣说的:
‘无病是最大的福报;
涅槃是最大的快乐。
在诸道中,八圣道是最殊胜的;
它是安全的,引向不死。’
如今,这句偈逐渐成了普通人所使用的偈句。但玛甘底耶,这个身体本身就是一种病、脓疱、一根毒刺、一个痛苦和折磨。可是你却说:‘这就是无病,这就是涅槃!’玛甘底耶,你没有那种崇高的见解,能让你知道什么是无病,见到涅槃。”
玛甘底耶说:“我确信乔答摩先生能够教导我,让我了解什么是无病,并看到涅槃。”
### 佛陀的拒绝
“玛甘底耶,假设有一个人从出生起就是盲人。他看不见任何明暗的景象,或蓝色、黄色、红色或品红色。他看不到平坦和崎岖的地面,看不到星星、月亮和太阳。朋友、亲戚和家人会请来一位医生为他治疗。医生会为他制药,但当他使用这些药物时,他的眼睛并没有痊愈,仍然无法清晰地看到。你怎么看,玛甘底耶?那位医生是不是会因此感到疲惫和沮丧?”
“会的,乔答摩先生。”
“同样的道理,假设我教导你法,说:‘这就是无病,这就是涅槃。’但你可能无法了解什么是无病,看到涅槃,那对我来说就会是一个费力且麻烦的事情。”
玛甘底耶再一次表示:“我确信乔答摩先生有能力教导我,使我能了解无病并见到涅槃。”
### 佛陀的认同
佛陀最后说:“那么,玛甘底耶,你应与真实的人结交。当你与真实的人结交时,你会听到真实的教义。当你听到真实的教义时,你会依教行事。当你依教行事时,你会亲自知道并看到:‘这些是疾病、疮疤和刺痛。这就是疾病、疮疤和刺痛无余地消失的地方。’当我的执取止息时,继续存在就止息。当继续存在止息时,生就止息。当生止息时,老死、忧悲苦恼就止息。这样,这整个苦集就会止息。”
玛甘底耶听后,对佛陀说道:“善哉,乔答摩先生!善哉!仿佛您把倒下的东西扶正,揭示了隐藏的真相,为迷失的人指明了道路,在黑暗中点燃了灯火,让有清明眼的人能看见其中的事物一样。乔答摩先生用各种方式澄明了教义。我皈依乔答摩先生、皈依法、皈依僧伽。愿我在乔答摩先生面前出家,受具足戒。”
佛陀对玛甘底耶说:“玛甘底耶,如果某人以前在其他教派受过戒,想在这个教义和修行中出家受具足戒,他们必须经过四个月的考验期。当四个月过去后,如果比丘们满意,他们就会为他进行出家和具足戒的仪式。不过,在这件事上,我已经认识到个人的差异。”
“先生,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四个月的考验期,我愿意在考验期中花四年。当四年过去后,如果比丘们满意,请他们让我出家,受具足戒。”
于是,游行者玛甘底耶在佛陀面前出家,受具足戒。不久之后,尊者玛甘底耶,独居、退隐、精进、锐意和坚定地修行,在今生中实现了精神道路的最高成就。他以自己的智慧实现了那些贤者们为了正当地离家入无家而追求的目标。
他明白:“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于是,尊者玛甘底耶成了一位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