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官的平息与禅悦的并起:五种“喜”的阶段
当心越来越趋于统一时,一系列奇特的感受便会同时出现,包括导致身体柔软的感受、能量流动、以及在禅悦生起前的非自主性身体动作等。上座部佛教传统将这一相互交织的发展过程描述为五个连续的阶段,称为“**五种喜**(五种 pīti 的成熟度)”。**Pīti(喜)**是巴利语,常被翻译为“狂喜”“喜悦”或“法喜”。从字面意义上讲,它专指禅修中生起的法喜。
然而,“五种喜”的分级实际上描述的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感官的平息、身心柔软所带来的种种乐受,以及喜的逐渐生起(参见第 239 页的“心的统一过程图示”)。因此,当我们讨论“喜的等级”时,其实是在描述各种奇特的感官与能量体验如何在每一个阶段共同出现的模式。
> 奇特的感受带来身体的柔软,能量流动与动作导向禅悦,这一交织过程的发展被称为“**五种喜的阶段**”。
---
### **第一喜(Grade I pīti)——轻微喜**
这是最初级的喜,表现为短暂且不可预测的片段,仅伴随一种或几种奇特的感受或非自主动作。例如,你可能看到一些彩色的光,同时脸部感到刺痒,或者拇指开始抽动,随后手臂和手部有愉悦的感觉。
轻微喜可以出现在任何修行阶段,但很少在第四阶段之前出现。到了第五、第六阶段,它出现的概率上升,到了第七阶段几乎一定会出现。
---
### **第二喜(Grade II pīti)——瞬间喜**
这是短暂但同时包含多种现象的阶段。你可能会体验到光、声音、异常的身体感受和自主神经反应。有时还会伴随能量感受、身体的愉悦感、非自主动作和幸福感。因为这些片段很短暂,所以称为“瞬间喜”。
这种喜常见于第七和第八阶段,但在第五和第六阶段也不罕见。
---
### **第三喜(Grade III pīti)——波浪喜**
这种喜持续时间较长,其特征是强度有起伏,犹如波浪般起伏,因此也被称为“波浪喜”;同时它也被形容为“倾注而下”,因为强烈的感受会如瀑布般席卷全身。与前两种相比,感官现象和身体动作都更为强烈。此阶段经常能感受到能量的流动。
尽管这是感官“平息”的过程,但其激烈程度让人很难相信它是“静”的表现。此时可能会同时有令人愉悦与不适的感受,不过随着修行深入,愉悦感会逐渐占上风。
波浪喜是第八阶段的主要特征,但在第七阶段也很常见,个别修行者在更早阶段也可能偶尔体验到。
---
### **第四喜(Grade IV pīti)——振奋喜**
前三种喜多是感官未完全平息的表现,而到了第四喜,感官大致已经平息。一些人在前几个阶段也可能出现能量现象和非自主动作,或在第三喜偶尔生起喜悦,但这并不普遍。真正预示“禅悦”(meditative joy)即将生起的强烈能量流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第四喜,且这种现象会延续到第五喜。
这一阶段表现为强烈而持续的身体柔软体验:普通的触觉、冷热、疼痛感通常消失,身体感觉轻盈,仿佛漂浮在空中。身体位置感会发生扭曲,光的现象可能格外强烈,身体会有非常细密且快速的震动感,伴随强烈的禅悦感,这些愉悦感断断续续地出现。
由于这些强度感、漂浮感和喜悦感的组合,这一阶段也被称为“振奋喜”或“提昇喜”。
但对第四喜更精准的描述是:**禅悦的生起尚不完整,且常被中断**。此阶段会有如电流般强烈的能量感冲刷全身,伴随剧烈的非自主动作,比如身体前后摆动、突然猛抖、手臂猛然挥动等。第四喜几乎只会出现在第八阶段,偶尔也出现在第九阶段。
---
### **第五喜(Grade V pīti)——遍满喜**
最终,振奋喜将过渡到第五喜,即“遍满喜”。这是**身体柔软与禅悦完全成熟**的标志。你会感受到能量在身体中平稳地流动,伴随稳定的舒适、乐受和强烈的喜悦。
请记住,这些不同阶段的喜,其实都是心趋于统一的不同阶段表现。随着心越来越统一,喜就会越深。
当统一达到一定程度时,喜与身柔之乐会遍满整个身心,且持续稳定。第五喜标志着第八阶段的圆满掌握,以及进入第九阶段的门槛。
---
### **补充说明**
并非所有人都会经历所有“喜”的过渡阶段。有些人只会体验到第一、第二喜,表现为轻微的症状,比如拇指轻颤、身体轻晃、唾液分泌增加、轻微的愉悦能量流动,就直接进入了身柔与禅悦的境地。
也有人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逐渐推进,这过程中可能要忍受数月的不适,像是抽搐、瘙痒、颤动、恶心、发汗,甚至疼痛。
不过值得安慰的是,**这些经历较艰难的人,最终往往会体验到更为强烈的喜与乐**。
此外,如果你没有经历这些奇特的现象,也不必感到遗憾。有些人确实不会有这些表现。毕竟,所有的“喜”的戏剧性、强烈感和狂喜感都只是**附带现象**。
**最重要的是**:将心锻炼成一个能通达智慧的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