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伽经(中部第95经)》简要 ### 五种不能依赖的结论 🌿 中文翻译(结构化翻译): 这五种情况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会显现出来。哪五种呢? 1. 信仰(saddhā) 2. 爱好、好感或赞同(ruci) 3. 传闻、口耳相传(anussava) 4. 推理的思维过程(ākāra-parivitakko) 5. 经由思维而得的见解接受(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 即使是: 1. 你对某件事有完全的信仰,它也可能是空洞、虚假、不真实的。 2. 你对某件事完全赞同,它也可能是空洞、虚假、不真实的。 3. 某事是被良好地传承下来的,它也可能是空洞、虚假、不真实的。 4. 某事是经过推理深思的,它也可能是空洞、虚假、不真实的。 5. 某种见解是经过审慎思维而接受的,它也可能是空洞、虚假、不真实的。 同样地,即使: 1. 你对某件事没有完全信仰,它也可能是真实、确实、不虚伪的。 2. 你对某件事没有完全赞同,它也可能是真实、确实、不虚伪的。 3. 某件事没有被很好地传承,它也可能是真实、确实、不虚伪的。 4. 某件事没有经过缜密推理,它也可能是真实、确实、不虚伪的。 5. 某种见解未经过深思熟虑,它也可能是真实、确实、不虚伪的。 对于一个有智慧、守护真理的人而言,仅凭以上这些,是不足以得出断然的结论—— “这才是唯一的真理,其他的一切都是无用的。” --- ### 觉醒于真理 婆罗门巴罗陀婆遮(Bhāradvāja)问: “尊者乔达摩(Gotama),什么才叫做‘觉醒于真理’呢?” ⸻ 佛陀回答: “巴罗陀婆遮啊,譬如某位比丘(出家人)依赖某个村庄或城镇而住, 某位居士或居士子前来观察他,观察以下三种情况: ⸻ 一、是否具有“贪欲”(lobha)之行为或心态? 他自问:“这位尊者是否有能引发贪欲的特质? 这些特质是否可能使其心被贪所染,从而: 1. 明明不知道却说自己知道, 2. 明明未见却说自己见, 3. 或鼓励他人去做那些将带来长远伤害与痛苦的事?” 仔细观察之后,他发现: 1. 这位尊者没有任何引发贪欲的特质, 2. 其身语行为如同无贪之人; 3. 他所教授的法义深奥难见、难解、寂静、胜妙、超越逻辑、微细、唯智者能领会; 4. 有贪欲者难以教授此法。” ⸻ 二、是否具有“瞋恚”(dosa)之行为或心态? 他继续观察这位尊者是否有能引发瞋恚的特质? 若其心被瞋恚染污,是否会: 1. 明明不知道却说知道, 2. 明明未见却说见, 3. 或鼓励他人去做导致长远痛苦的事?” 仔细观察之后,他发现: 1. 这位尊者没有任何引发瞋恚的特质, 2. 其身语行为如同无瞋之人; 3. 他所教授的法义,同样是深奥难解、寂静胜妙、微细难见、唯智者可领悟; 4. 有瞋恚者难以教授此法。” ⸻ 三、是否具有“愚痴”(moha)之行为或心态? 他再观察:“这位尊者是否有能引发愚痴的特质? 若其心被愚痴染污,是否会: 1. 明明不知道却说知道, 2. 明明未见却说见, 3. 或鼓励他人去做导致长远痛苦的事?” 仔细观察之后,他发现: 1. “这位尊者没有任何引发愚痴的特质, 2. 其身语行为如同无痴之人; 3. 他所教授的法义,依然是深奥、微妙、胜妙、非逻辑所能分析、唯智者可证; 4. 有愚痴者无法教授此法。” #### 觉醒真理的十三阶段(依次推进**): 1. **他对那位比丘生起了信心(saddhā)** 1. (因为那位比丘已远离贪、瞋、痴) 2. **信心生起之后,他前去探访那位导师** 3. **接近之后,他恭敬顶礼(亲近、尊重)** 4. **亲近之后,他开始用心听闻** 5. **因为听闻,他得以听到法义(Dhamma)** 6. **听闻法义之后,他将其记在心中(记忆)** 7. **记住法义之后,他开始思维其义(paṭisaṅkhā、反复观照)** 8. **透过思维、推敲这些法义,他生起认同与接受(nijjhānakkhanti)** 9. **因思维认同,他生起了欲求(chanda, 热忱、兴趣)** 10. **因欲求而愿意努力修行(起修之心)** 11. **有愿力之后,他开始深思熟虑、衡量(tulāpeti,比较、思量)** 12. **思量之后,他开始用功精进(viriyaṁ ārabhati)** 13. **努力之下,他以身亲证最高真理,并以智慧彻见其理(kāyena phusati, paññāya passati)**